加入WTO之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外需、内需、投资三驾马车的拉动之下,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销售收入从2004年的2.65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7.8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近20%。
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8万亿元,其中软件产业收入1.3万亿元。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收入63645亿元,从业人员880万人,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分别达到9.1%、9.7%。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额达1012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34.1%;其中出口591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37.5%;进口4216亿美元,占全国进口30.2%。手机、彩电、微型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及多种元器件等主要电子信息产品的产量位居全球第一。
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瓶颈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如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档次不高、缺少知名品牌等,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通过对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形势的观察和分析,结合CSIP在推广国产芯片和软件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心得体会,对如何实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供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家们参考。
二、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产业高速发展,支撑其他产业创新和社会进步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产业因其具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污染少等特点,持续高速发展,充分发挥出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进步的的引领带动作用,年均增速是同期GDP增速的两倍以上,已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占发达国家GDP的比重高达25%。
在推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方面,PC、互联网、手机、搜索引擎的出现使人们随时随地交流、获取信息成为可能。在促进其他行业发展方面,电子信息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为其他行业实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物联网、云计算等越来越多的新名词是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创新的生动体现。
鉴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性关键作用,各国政府无不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利用政策、税收、基金、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支持本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格局上,美国、日本、欧洲、韩国等处于第一梯队,在核心技术、中高端产品、品牌上占据优势地位。尤其是美国的软件和集成电路行业长期占据产业的顶端,操作系统、数据库、开发工具等核心软件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有率高达80%,通用处理器、高端网络芯片、高端模拟芯片和可编程逻辑芯片、半导体加工设备等集成电路产品和设备在全球市场居于领先地位。欧洲有一批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西门子、飞利浦、诺基亚、爱立信、意法半导体在工业控制、家电、医疗、通信、半导体行业的排名位居前列。日本在家电、通信、计算机、平板显示器、半导体等行业均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尤以材料工业见长。韩国组建了以三星、LG为核心的大企业财团,半导体、平板显示器、通信产品等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产品线之间可形成互补和支撑。
2、技术创新不断,以服务为核心的发展趋势明显
科技的新突破,催生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电子信息的新一轮产业革命。美国、欧盟和日本等都将注意力转移向新兴产业,将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所形成的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美国政府注重各种智能系统和先进通信技术的发展,将189亿美元投入能源输配和替代能源研究,218亿美元投入节能产业,200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的研发和推广。欧盟委员会在发布《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之后,还将于2011~2013年每年新增2亿欧元进一步加强物联网研发力度,同时拿出3亿欧元专款,支持物联网相关公司合作短期项目建设,未来要实现欧洲在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基础设施发展上领先全球的目标。
随着技术进步,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个性化逐渐成为潮流,人们对电子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点。为了适应多样化、批量小、总量大的市场需求,柔性生产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从而使得满足不同消费群要求的众多产品应运而生,顺应了消费个性化的新形势。
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在近几年飞速发展,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新兴的网络服务形成一股席卷全球的移动互联网热潮。并且通过搭建开放式的应用平台,为众多第三方开发商提供创新的舞台。以Apple、HTC等为代表的设备制造商将产品的研发重点由硬件性能转向软硬件的综合优化和用户体验的提高。Apple通过打造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应用商店、独立销售渠道的方式,掌控了整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用良好的使用体验把消费者紧紧抓在手中。并且以高超的营销水平营造出产品持续热销的局面,从一家几乎濒临破产的IT公司一跃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高科技公司。
Apple的成功经验表明,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综合化的、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服务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单纯比较处理器的速度、存储器的容量、屏幕大小和分辨率、外设接口的种类和数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少”即是“多”,以简洁为美,以时尚和易用为卖点,是很多企业在设计产品和服务时必须考虑的要素之一。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升级、品牌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形成全面的竞争优势。
随着宽带接入的普及和便携式移动终端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正从PC时代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云计算服务将成为未来信息产业服务最重要的商业模式之一。软件的服务化让中小企业信息化门槛降低,使中小企业更为便捷和灵活地使用软件,更符合中小企业的需求。
未来,建立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的生产性服务业将保持高速增长,特别是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网络金融、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加速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转移。
3、并购重组加速,竞争向生态竞争等深层次发展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过后,大企业的抗风险优势更加明显,并且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抢占产业链上游的控制地位。2010年,全球并购交易总量为1.1719万笔,比2009年增加21.3%,而并购总额达2.09万亿美元,比2009年提高22.7%。仅在2011年二季度,全球范围的科技行业并购案就达到777起,金额达到521亿美元,包括微软以85亿美元收购Skype,德州仪器以65亿美元收购美国国家半导体,美国应用材料公司以46亿美元收购Varian Semiconductor。通过并购提高规模效益,使产品线之间进行互补,对各种业务进行整合,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将是未来几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近期一个影响深远的收购案例是Google收购Motorola移动。Google收购Motorola移动的重要原因是利用Motorola的大量专利,抗衡来自Apple、微软、Oracle的专利诉讼。企业并购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扩大业务规模,利用专利打击竞争对手或反制竞争对手的诉讼,在目前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差异化程度难以扩大的情况下,更多的专利意味着更多的胜算。
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仅限于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而是延伸到整个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的竞争。近几十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为企业提供从产品立项到产品营销与服务的全方位支持,包括上游(如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产品概念设计、市场研究等)、中游(如质量控制、会计、人事管理、法律、保险等)和下游的活动(如广告、物流、销售、人员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环节,提高了生产过程不同阶段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发挥出强大的市场资源调配作用。
在近10年间,多数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国家产品生产中的投入发生了变化:服务投入增长速度快于实物投入增长速度,生产性服务业和某些经济活动特别是制造业的界线越来越模糊,经济活动由以制造为中心已经转向以服务为中心,最为明显的是通信产品。同时,某些信息产品也可以像制造业一样进行批量生产。制造业部门的功能也日趋服务化,主要表现为:一是产品是为了提供某种服务而生产的,例如通信和家电产品;二是随产品一同售出的有知识和技术服务;三是服务引导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像以往那样通过提供某种产品而在市场上占据主动获得大量利润的情况,已经很难出现,要保持企业原有高额的利润率只有向服务型企业转型。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生产性服务业的虚拟化、网络化成为可能,促进企业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在一个虚拟化的框架之中,高效地“整合”或“疏散”资源,充分体现企业的现有优势。企业则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把自己所不擅长的那部分业务外包出去,聚焦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形成双赢的局面。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1、产业规模庞大,产品和技术门类齐全
经过建国后六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已经建立门类齐全、规模庞大、有一定技术基础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以9个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40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为主体的区域产业集群。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区域,劳动力、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占全行业比重均已超过80%。
2010年,我国生产彩电1.18亿台,手机9.98亿部,微型计算机2.46亿台,数码相机9千万台,均名列全球第一,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额达10128亿美元,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7.8万亿元。
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升,优势企业不断壮大。2010年第24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入围底线为19亿元,比1987年第1届电子信息百强入围底线提高了47倍;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22家,华为、海尔、联想三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百强企业实现利润633亿元,占全行业总量的35%;上交税金628亿元,占全行业总量的50%以上;员工人数116万人,占全行业总量的15%以上。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的信息化提供有力支撑。截至2010年底,我国手机普及率达到64.4%,居民彩电、计算机拥有比率均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金融、电力、交通行业应用软件收入增速均超过25%,信息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渗透作用更加突出,手机阅读、移动支付、网络电视等新业务不断拓展。
2、技术实力稳步提升,中高端产品不断涌现
在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创新战略下,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逐年增加,支持领域从科研院所扩大到创新型企业,使得我国信息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能力稳步增强。至2010年底,全国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超过110万件,比上年增长10%以上,华为、大唐、恒生、中控等多家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服务器、通信设备、软件等多个领域取得新突破。新产品开发步伐加快,2010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4210亿元,同比增长27.4%,超过产值增速1.9个百分点,占销售产值的比重(22.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在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引导等方式推动下,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2010年第24届电子百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合计达611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4.9%,其中9家企业研发投入额超过10亿元,研发投入最高的华为达到174亿元,占其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10%。截止2009年底,百强企业专利总数超过6万件,其中发明专利2.9万件,占比近50%。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09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前十强企业中,中兴、华为、大唐等百强企业分列第1、2、6位。在2009年的全球PTC(专利合作条约)申请量排名中,华为以1847件位居第二,中兴申请量增量排名全球第一。
高档服务器、高速网络交换机、操作系统、嵌入式CPU、手机基带芯片、数字电视芯片等一批中高端产品研发成功,打破跨国公司的市场垄断,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并开始打入国际市场。
3、比例结构欠佳,自主创新尚显能力不足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行业结构比例失调,集成电路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知名品牌,关键技术、专利和标准受制于人;低端产品供大于求,高端产品依赖进口;生产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的利润率低;产品老化与新品开发滞后的矛盾加剧,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软件等高技术、基础产品仍然是制约产业自主发展的瓶颈。此外,大企业不强大,小企业缺乏专精特新,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现状依然没有根本性转变,缺乏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与同类跨国公司差距大。
在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电子材料和专用设备仪器等核心技术上,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还有较大差距,导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由于掌握并垄断着核心软件和关键基础元器件的设计和生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占据主导地位。美国垄断了核心微处理器系统芯片技术;日本在半导体存储器、电子生产设备以及平板显示器、硬盘驱动器、打印机等方面占有优势。
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的创新大多集中在应用、外观、功能上,除华为、中兴等少数企业,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企业为数不多。除了缺少核心关键技术和基础性的工具类产品外,我国企业普遍缺少产品定义能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只能亦步亦趋,模仿和抄袭别人产品的规格定义和设计方案。
没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就不能向高利润的产业链上游发展,中国企业就很难真正实现自主创新,无法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和产品,无法摆脱在某些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
4、成本压力巨大,国际贸易保护日益增多
目前来看,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大多缺少核心技术和品牌,处于产业价值链中的中低端,且以低端产品为主,只能被动地接受跨国公司的分工安排和定价,众多国内出口企业多以为外商提供加工装配服务为主,仅能赚取少量加工服务费。即便是海尔、海信、大唐电信等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整机企业,利润率也不过3%~4%,而Intel公司的利润率一般在20%。随着劳动力、原材料、环境资源、土地等要素成本的攀升,再加上人民币对美元的稳步升值,使我国的加工制造型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利润一减再减。
这种成本上升几乎是刚性的、不可逆转的。食品、住房、医疗、教育成本的不断上涨使得劳动力成本水涨船高,人口老龄化使我国劳动力的供给逐步减少;依靠大量消耗土地、矿产、环境资源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长期被压低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将持续上涨。在成本压力之下,一些电子制造业开始向越南、缅甸、印度等制造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有逐步空心化的危险。
在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均实施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但这种以增加负债、透支未来的刺激方式无法持续。2011年以来,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相继爆发债务危机,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尚没有结束的迹象。各国相继实施财政紧缩政策,抵御危机,因此长期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赖以实现高速增长的外需市场将逐渐萎缩,增长势头不再。
在这种情形之下,各国的贸易保护纷至沓来。美国的轮胎特保案、欧洲对我国陶瓷产品的惩罚性关税,以及其他国家对我国鞋类、纺织等产品的高关税,无一不在提醒我们,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措施可能仅仅是开头,为保护本国产业,关税、配额、产品标准、知识产权等贸易保护措施还将层出不穷。
5、国内整体经济环境亟待改善
伴随制造产能的不断扩大,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已经进入过剩的阶段,尤其是中低端产品,在血腥的价格战中陷入恶性循环,蓝海市场变成了红海市场。很多中小企业已经习惯了以量补价,依靠大量消耗资源实现外延式增长,缺乏依靠企业内部的研发、管理、行销等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能力和意愿。
盲目追求产值和规模导致企业过度竞争,短视行为普遍,挣快钱成为大多数企业的首选。这即是我国制造企业的现实选择,也有制度性的因素在里面。我国加工制造型企业的技术门槛低,研发能力弱,产品种类和功能趋同,导致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低,企业的竞争力弱,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生存压力。在这种压力之下,抄袭、模仿,赚快钱、赚辛苦钱成为企业自然的选择。
另一方面,在房地产、金融、网络游戏等暴利行业的诱惑和示范下,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国有资本蜂拥而入,抱着赚一把就走的赌徒心态进行投机炒地、炒房、炒股。企业家不再安心于做好产品研发、服务、市场推广;科研人员想着把产品早点推向市场,早点挣钱买房子,而不是踏踏实实做出精品;普通员工频频跳槽,劳动经验和技能形不成积累,使企业的技术水平不能稳定提高。
进入2011年以来,随着银根紧缩、外需羸弱,越来越多的中小型加工制造企业陷入微利、亏损、倒闭破产的境地。高利贷等不正常的金融活动使中小企业雪上加霜。
二、当前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
(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为后进国家迎头赶上创造了条件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大约每过十年,电子信息产业便会发生一次巨大的变革。过去的十年,是互联网获得巨大发展的十年,而下一个十年,已经被公认为将属于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指以宽带IP为技术核心,可同时提供语音、数据、多媒体等业务服务的开放式基础电信网络,用户使用手机、上网本、笔记本等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网络浏览互联网站和手机网站,获取多媒体、定制信息等其他数据服务和信息服务。移动互联网作为继大型机、小型机、个人电脑、传统互联网之后的第五个技术发展周期,人们正跑步进入这个新时代,它也代表着5大趋势的融合(
2010年,移动互联网概念已经彻底从神坛走向了生活,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拐点。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移动的过程中高速地接入互联网,获取急需的信息,获得全新的用户体验及改变生活方式。所以,现在出现的移动与互联网相结合的趋势是历史的必然。目前,移动互联网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短信、手机铃音和图片下载、移动音乐、手机游戏、视频应用、手机支付、位置服务、即时通信等丰富多彩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移动互联网经过几年的曲折前行,终于迎来了爆发期。据统计,201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3.03亿人,中国
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原本在互联网时代的垄断巨头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其垄断地位岌岌可危。为抢占日益膨胀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各大公司都在积极布局。例如Intel宣布在2011年推出基于Atom Medfield 处理器的手机,X86架构处理器也将正式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而抓住移动互联网重大机遇的企业例如苹果公司、谷歌公司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正在一步步建立起新的垄断格局。在行业重新洗牌的重大变革中,给后进国家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谁能把握住时机,占领科技及产业至高点,谁将是下一个十年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领头羊。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正面临跨越式发展的最佳时机,而这在互联网时代是几乎不可能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已经严重落后,而移动互联网时代产业格局也初见雏形,留给我们的机会窗口逐步缩小,我国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避免在互联网时代犯过的错误再次重演。
(二)电子信息产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转型升级关系企业生死存亡
分析代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最高水平的近十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评选数据发现,虽然企业营业收入增长持续扩大,百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合计从2001年的4980亿元迅速扩大到2010年的15354亿元,但百强企业平均利润率始终在4%上下,而这已经比电子信息全行业高近两个百分点。因此,我国电子信息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仅为2%左右!另外,从研发投入占企业主营收入的比例来看,近十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平均仅为4%左右,而相比之下,同期,英特尔、微软等企业约为15%,实际投入在几十亿美元以上。让我们看到了差距的根源所在。
图,2001-2010年我国电子百强企业的利润率,及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
由于缺乏核心科技产品创新能力,没有发展话语权,电子信息产品组装制造成为压缩利润空间的第一环节。随着电子信息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的利润率在逐渐降低。从外部形势看,首先是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我国近期CPI不断上涨,7月份CPI上涨6.5%,创下37个月来新高,电子信息企业的外部成本压力没有减少的迹象。人民币不断升值,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难度不断加大,迫使企业降低价格,导致利润大幅缩水。其次,随着经济自由化及全球化的发展,企业运营的地域限制越来越少。即便是最尖端的产品,只要有制造设备,新兴市场国家同样可以生产其中的大多数产品。设计和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使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进入门槛逐步降低,大量同类产品涌入市场,导致成本竞争日趋激烈。第三,电子信息产业本身固有的内在本质,决定了产品随着时间推移价格迅速降低。当前,各种新技术、新概念、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产品更新换代步伐越来越快,几乎让用户应接不暇,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不断缩短,结果是同样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从内部形势来看,我国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以往与发达国家相比所具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逐渐缩小。劳动力成本上升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今后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因此,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严峻的“内忧外患”。企业如果还继续生产附加值低的大路货,是难以为继的,所以这会逼着企业走创新的路子,扩大研发投入,使产品向高端发展,通过高附加值来摊销高成本。原材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一定要通过技术创新去消化。可以说,现在已经到了电子信息企业非转不可的阶段。
(三)我国软硬件基础不断巩固,使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可能
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两个重要分支,具有基础性、支撑性的战略地位。自2000年《国务院关于引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18号)发布以来,我国软件产业与集成电路产业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新时期。
在集成电路领域,十年间,我国集成电路产量增长了11倍,占全球总产量近10%,销售收入翻了三番,占全球产业比重达8.6%,在一系列重大专项的支持下,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企业实力得到明显提升。一批领军企业快速成长,成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中坚力量,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的“中国芯”产品。如在中低档通用IC市场,我国的IC卡从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应用,直至标准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链体系。其应用领域涵盖了交通、通信、银行、信息管理、石油、劳动保障、身份识别、防伪等诸多方面。主要设计企业有大唐微电子、中国华大、上海华虹、清华同方、复旦微电子等,它们的产品包括以8位MCU为基础的接触式卡和非接触式卡、32位CPU接触式卡和非接触式卡、RF模块及其射频读写IC以及智能标签等芯片。家电、电表、电源、稳压器管理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用的MCU、LCD以及ASIC等方面,已形成一支设计和产业化的骨干企业,如上海复旦微电子、杭州士兰微、无锡矽科和友达、深圳国微等。在新兴的热点市场,目前我国自主设计的芯片产品已涉及了CPU/DSP、高档IC卡、数字电视(DTV)和多媒体、手机以及信息安全等六大领域。IC设计技术水平接近国际主流技术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芯片的开发及其产业化也取得了可观的群体性突破。
在新兴的热点市场,目前我国自主设计的芯片产品已涉及了CPU/DSP、高档IC卡、数字电视(DTV)和多媒体、手机以及信息安全等六大领域。杭州国芯、晶宝利等企业的数字电视芯片在国产机顶盒和数字电视上获得广泛应用,加速我国广播电视网与电信网和计算机网的融合进程。君正、瑞芯、安凯、盈方微等公司抓住消费类电子、教育电子、便携式移动终端市场快速增长的机遇,销售收入一路攀升。此外,兆忆创新的存储器芯片、芯邦科技的移动存储芯片、盛科网络的网络通信芯片在各自应用领域获得良好反响,创毅视讯的CMMB芯片借国产手机走向海外市场,LTE芯片正接受网络测试的考验。
我国IC设计公司的技术水平接近国际主流技术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芯片的开发及其产业化也取得了可观的群体性突破。
在CPU方面,主要有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的“龙芯系列”,北大众志微系统科技公司的“北大众志”,以及苏州国芯科技和杭州中天微系统的嵌入式CPU“C*core”系列。这些芯片系列的诞生,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虽然目前产业化进程仍存在较大困难,但为我国今后在处理器市场与国际主流品牌同台竞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数字电视(DTV)和多媒体芯片方面,有中星微电子的“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以北京海尔为代表的“爱国者”系列的数字电视解码芯片,以清华和上海交大为代表的HDTV多载波和单载波信道芯片,以上海晶晨半导体公司主导的HVD标准规格的多媒体编解码芯片,以珠海炬力为代表的MP3芯片等。在手机芯片方面,有以上海展迅为代表的
在软件领域,2010年,全国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3364亿元,产业规模是2000年的22.5倍,年均增长率为38%。用友、东软、金碟、中标软、达梦、东方通、共创开源、浙大网新、神州数码、金山、协同软件、新大中等一大批民族企业凭借其自有知识产权,树立了中国本土软件品牌。在各细分领域,国产嵌入式软件的研发和应用,大大提升了国内制造业和信息家电产品附加值,应用产品涉及手机、数码相机、移动互联网设备、便携式媒体播放机、数字机顶盒等;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方面,中国品牌越来越得到国际认可,2008年我国承接包括ITO(信息技术外包)和BPO(业务流程外包)在内的服务外包协议金额达到38.1亿美元;开源软件方面,我国已涌现一批国际公认的Linux新兴企业,每年分别与Dell、HP、华硕、联想等签订数百万套OEM预装协议,龙梦自主开发的LinuxPC量产已起步,中科红旗、中标软件与Intel合作,开发基于Linux的MoblinV2(SDK),支持OEM厂商推出的上网本及MID,也已投放市场;工业软件方面,用友、金碟等国内经验管理软件的主要厂商的产品定位从终端ERP市场逐步迈向高端市场,成为国内市场的主力军,已越来越多地被国内企业所青睐,甚至一些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在华企业也选用中国本土的软件产品;另外国产软件企业在电子商务、游戏软件、民族语言软件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根基已基本具备,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将构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持续稳步发展的坚实基础。与十年前相比,利用国产软件与集成电路产品推动电子信息整机产品换代升级成为可能,而不仅仅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三、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的核心基础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年均增长速度,总体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但从国际产业价值链分工来看,我国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的中低端,且以生产组装为主。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长期存在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发展受制于人等问题。在我国国民经济经济调结构、转方式,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尤其艰巨。
未来5年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和企业发展又处在一个新阶段的关口。转型就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型、绿色低碳转型、智能制造转型、服务化转型、内需主导及消费驱动转型;升级就是全面优化行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提升。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
(一)在行业主管部门层面营造良好的产业氛围,制定宏观发展战略
1、在全球产业大循环中完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
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广泛、深刻的国际性。相关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导致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某一产业,在不同国家伴随着产业转移先兴盛后衰退,以及在其中一国中不同产业也会先后兴盛衰退,发展经济学把这种规律性的过程称为雁行理论,这一理论在1935年由日本学者赤松要(Akamatsu)提出,发展经济学家研究战后东亚国家经济及产业结构变迁,认为东亚国家是雁行理论的经济发展型态。以日本为“雁头”,其次为亚洲四小龙(包含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其后是中国大陆与东盟各国(包含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即日本先发展某一产业,当技术成熟,生产要素也产生变化时,这些产品在日本的竞争力转弱。接着亚洲四小龙自日本移转技术或产业转移,开始发展此产业。在此同时,日本产业结构升级到另一个新的层次。同样地,当亚洲四小龙在该产业发展成熟后,这些产品的生产又转移到相对更落后的国家发展。亚洲四小龙的产业结构也相应升级,呈现出有先后秩序的发展。
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发展历程看,我们确实遵从了这个规律,先在沿海地区引入劳动密集型产业,然后逐渐转移到内地和中西部地区。站在“十二五”开局年轮上,全球金融危机余波回荡,我国企业面临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涨、货币升值、盈利下降、生存困难等压力,这种状况与二十年前我国台湾地区非常相似,企业内外部成本压力加大,解决之道在于产业升级,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推动相关产品的升级换代,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处于快速增长期,并在资本、技术、人才方面已经融入全球产业的大循环。我国电子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1/3以上,电子百强企业中有20家企业的出口比例超过了50%。适应全球化条件下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的趋势,我们应积极争取主动,努力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不断的向产业链垂直分工中的高端位置延伸。同时,深化与国际上有实力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注重吸引国际领先的、高端的信息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向中国集聚,推动外商直接来华投资设立全球或区域研发中心和运营中心,促使研发、生产、服务的本地化和一体化。中国人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多,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30万。这样的人力资源优势足以支撑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设立全球或区域研发中心和运营中心。
2、以扩大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转型升级需要采用新的发展战略,集中精力扩大知识密集型产业,并努力把劳动力优势转变为技术研发人员优势,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在全球产业垂直分工的链条上,由以生产制造为主向生产与研发、应用、服务相结合转移,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培育新的增长点;在发展方式上由规模扩张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
在区域布局上,应由行业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协调地方政府,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从整体上优化产业区域结构。继续发挥东部地区的带动作用,增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以及沿海地区的聚集效应,实现产业在原有基础上的转型升级,引导中西部加强产业承接能力,壮大优势产业,西部地区重点结合能源、原材料方面的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产业分工体系合理,特色鲜明,相互合作,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企业层面,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由产业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延伸。企业转型升级,一靠技术进步,二靠自主创新。可以说,谁拥有了先进技术,谁就在未来的产业转型、升级中抢占了先机。金融危机使国际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我们的竞争对手升级了,能生存下来的企业,不但不能出错,还要努力创新。目前西方国家的产业布局越来越向软实力转移,在高端硬件制造领域我国企业面临新的机遇和空间。
3、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新兴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电子信息产业的转型升级既包含电子信息产业本身的升级,也要为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所需的装备、技术和服务,通过各产业技术能力、市场需求的整体提升,拉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升级。例如,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在近几年突飞猛进,在同等功能和性能指标的情况,我国的工程机械产品比国外公司的产品便宜很多,依靠性价比优势打开了海外市场。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等龙头企业纷纷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和产品,提高产品的性能和性价比,提高服务的响应速度,改善服务质量。再如,我国的家电产量全球第一,但是我国企业的营业规模、利润率却不比国外公司。我国家电企业始终没有摆脱低质低价的定位和形象。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培育和发展以物联网、云计算、核心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为代表的下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是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提振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增强全国和区域竞争力,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引导是重头戏,掌握核心技术和抢占产业制高点是中心任务,完善产业政策,创造良好产业环境是重要保障。
4、政府主导制定产业追赶体系,形成转型升级合力
电子信息产业的转型升级涉及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招商引资、资源配置、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环保治理等。因此,由政府主导制定一套完善有效的产业追赶体系和转型升级计划显得十分必要。在这个体系中,应包含着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密切合作。通过管理上的协调和其他手段,使一些具有较强技术研究和开发能力的科研机构与大企业合作,共同形成新技术能力的主要传播群体,企业则利用这些技术能力迅速地开发出能够被商业化的产品。
在推动实施产业追赶体系时,需要采取系统化的举措,形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合力。主要措施包括(1)创新支持,如技术合作制度,政府不仅鼓励处于企业联盟中的公司展开良性竞争,而且需要建立一套促使它们合作的制度基础,通过这种竞争合作机制实现产业升级;(2)发展产业集群;(3)供助公共服务部门促进技术能力的提高从而刺激私营企业进行类似的活动;(4)为高科技产业的人力资源需求提供有效支撑。
(二)在地方政府层面推动产业合理聚集,大力培育本地企业,推动产业链联动
1、结合地方优势,抓好机遇积极布局,循序渐进推进价值链升级
我国各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极为不平衡,而且各地产业基础也不尽相同。例如我国珠三角地区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而在一些中西部地区基本没有电子信息产业。因此,各地电子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应在充分了解本地产业优劣势基础上,结合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长远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合理布局产业,切勿盲目跟风。
地方行业主管部门要准确把握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律,做好战略规划,构建合理的分工体系;通过政策引导企业适时进入快速发展的信息产业及新兴产品市场;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用长远及发展的眼光来布局产业,在追求短期的投资回报时,更加注重长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避免如LED产业那样,各地盲目投资,造成产能过剩、价格暴跌的情况发生。
2、推进产业链上下游联动,鼓励企业成立技术创新中心,打造地区技术创新联盟
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要加快向技术密集型转型,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型升级的关键。加强整机与芯片联动,提升整机产品定义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地方主管部门应大力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成立技术创新中心,引导国内芯片企业与整机企业的合作,实施若干个联接芯片与整机的一条龙项目,以整机升级推动芯片研发,集中突破一批量大面广的通用芯片和重点领域的专用芯片;以芯片研发支撑整机升级,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产芯片市场竞争优势,打造芯片与整机互动发展的大产业链,同时为本地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造一个产业链上下游联动的平台,实现整机企业与芯片企业的双赢互惠发展。
地方主管部门应鼓励公共服务机构、本土芯片企业与本地具有创新精神、在技术领域和经营模式方面勇于创新的整机企业一起联合成立技术创新中心,对成立技术创新中心的企业提供资金及项目支持或倾斜;鼓励大型企业发挥研发优势,培育技术创新能力,完善产业内和产业间的技术渗透体系;加强技术创新网络体系建设,鼓励企业积极进行应用性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园区建设,提升园区在资产、资源、环境、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集聚创新能力;组织开展重大科技攻关,解决制约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打造地区性的企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处于联盟中的企业展开良性竞争,并建立一套促使它们合作的制度基础,通过竞争合作机制实现产业升级,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整合科技资源。
3、培育研发型企业的成长,实现地方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认我国的科技研发力量及技术转化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十分有限,地方主管部门应该引导本地研发型企业与国际上有实力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注重吸引国际领先的、高端的信息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向本地区集聚,推动外商直接来本地区投资设立全球或区域研发中心和运营中心,促使研发、生产、服务的本地化和一体化。
地方主管部门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以大型项目为抓手,坚决要求跨国公司提供充分的技术转让(如在三峡工程和高铁建设项目中跨国企业有条件参与模式);鼓励跨国公司与当地研发型企业建立起紧密的供应关系;通过电子信息产业升级计划有选择性地给研发型企业提供优惠政策来推动产业升级过程;鼓励跨国公司从中挑选一些企业签订长期的供应合约,在此过程中帮助本地研发型企业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度,并提升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三)在企业层面以技术升级、管理升级、品牌升级、商业模式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
1、通过整机和芯片联动,实现技术和产品升级
随着芯片的集成度在不断提高,功能不断增强,整机企业的很多技术创新都必须依靠核心芯片与软件来实现。因此,加强国内整机企业与国内芯片企业之间的联动,根据整机的需求定义芯片,通过芯片提升整机的性能和功能,是提升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实现技术和产品升级的可行路径。同时,整机企业加大自身的研发投入,不断提高系统设计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应用国产芯片和开发应用软件的能力,是整机与芯片联动长期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必要基础。
联动的运行机制是整机企业发挥需求牵引作用,向芯片企业提出性能、规格、价格等方面的需求,芯片企业则根据这些需求进行设计和制造,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双方的合作形式可以包括共建联合实验室,共同进行整机产品的定义、开发、测试、认证,共同进行品牌宣传和推广等。在此过程中,公共服务机构可以为双方牵线搭桥,通过与双方共建联合技术创新中心等形式,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的行业影响力,以及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系紧密、政府资源充足等优势。
2、以管理升级打造强大执行力,保障企业稳定发展
很多中国企业在市场的高速发展过程中迅速壮大,但对企业管理重视不够,出现产品质量不稳定、管理链条过长、内部沟通协作不畅、内耗严重等问题,亟待进行管理体系的升级改造。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依靠领导者的个人能力和魅力进行管理,在管理体系上还带有很多传统的家族式管理的痕迹,这对我国企业的稳步成长、做大做强是极为不利的。
另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进行跨国并购。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法律制度、管理体系、企业理念,中国企业家在驾驭跨国公司上还有非常多的知识需要学习,有非常多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去适应和解决,迫切需要对原有的管理体系进行改造和升级。
因此,建立符合我国文化特点,符合企业已有的业务模式,又具有足够弹性和灵活性,适应全球化竞争的管理体系是保障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在实现管理升级的过程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企业和行业的发展,主动对管理体系不断调整更新,与时俱进;同时不断学习成功企业的先进经验,可以聘请管理咨询公司和高水平的职业经理人,设计符合企业业务特点、文化理念、行业背景的质量管理体系、业务流程体系、客户关系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绩效评估体系等。
3、品牌升级打造高端形象,实现差异化定位
我国企业已经具备了一些实现品牌升级的客观条件。首先是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国外企业在中国国内进行大量代工生产,甚至一些国外企业把中国企业的产品买回去再贴牌销售的事实说明,一些中国企业的产品质量水平已经达到国际水准,完全可以和国外产品一争高下。二是我国企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技术实力,在嵌入式CPU、嵌入式操作系统和软件、半导体制造等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有能力实现产品的差异化设计、更高的性价比、更好的用户体验,从而塑造差异化的中高端品牌。三是在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和竞争中,中国企业在逐步学习如何塑造和维护品牌,将中国文化底蕴与具有全球化特点的元素相结合,通过全球通行的营销手段推广自己的品牌。
品牌升级首先要找准品牌的定位,对品牌赋予具有行业特点和企业特色的文化内涵,通过广告、形象代言人、展览、研讨会、技术论坛,赞助公益活动、体育赛事、文艺演出等多种传播方式形式,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兴的网络媒体进行持续不断的品牌塑造、推广和维护,并保持品牌内涵的一致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品牌升级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产品的品牌溢价,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进一步支撑企业的高额研发投入,形成高投入--高价格—高收益—高投入的正向循环,牢固占领高端市场。
4、以商业模式创新打造全产业链上的竞争优势
商业模式创新可以说是最高层次的创新,也是最为抽象、难度最大的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案例是IBM和Apple公司。IBM卖掉大部分硬件制造业务,转向高利润的IT服务业。Apple公司在乔布斯的领导下,以消费者的使用体验为核心,并联合大量的内容提供商、软件开发商、通信运营商、服务提供商,构建包括硬件产品、iTune、iCloud、AppStore、零售店在内的一整套生态系统。
中国企业要实现对国际厂商的超越,一定要在商业模式创新上取得突破。从IBM和Apple的成功可以看出,未来电子信息产业将向以服务为核心的方向转变,企业要从满足用户的多方面需求和改善使用体验为出发点,设计能让上下游供应商实现共赢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的创新尚没有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是依靠企业领导人的经验、眼界、学识,对产业发展趋势的把握。影响模式创新的因素还包括企业现有的业务模式、企业文化、技术积累等,模式创新需要调动和协调的合作方、社会资源较多,主要由大企业或产业链上游居于核心地位的企业实施。
上一篇:多重因素联手推高,4月下旬DRAM合约价小幅上扬
下一篇:MIC:明年半导体产值成长缓 - 完 -